2023-11-17

同志遊行難見台商身影?企業與Z世代最遠的距離:LGBT+議題

10月的最後一個星期六,台北街頭總是特別繽紛,因為這天是一年一度的同志大遊行。

今年有超過17萬人上街,不只本地民眾熱情參與,也有許多各國的朋友特地來到台灣參與這場盛會。尤其同性婚姻合法後,台灣同志友善的名聲更是遠播,似乎再度呼應了台灣是亞洲性別最平等的國家。

但在職場上,同志族群是否不再需要隱藏偽裝、能夠自在做自己呢?我認為答案有些保留。

如果將時間拉到十年前,同志遊行因為帶有較濃的運動色彩,並不容易在其中看到企業的身影,當時大約只有10家外商公司參與。但如今同性婚姻法制化已超過4年,今年官方公布的報名團體中,至少有60家企業加入遊行或在現場擺攤,推估是歷年最多企業參與的一次。這些企業包括 Dell、HPI、HPE、ASML、默克、Google、渣打銀行、AZ、可口可樂、Intel、樂桃航空、LVMH、Yahoo、保時捷、花旗、亞馬遜等,可說涵蓋各行各業、橫跨歐美日商,他們的共通點就是全部都是外商,且當中許多公司還是國內科技廠的客戶或供應商。

不只如此,近年許多外商也開始與同志團體合作倡議、響應職場友善企業評選,或將此議題融入自家的服務與活動。例如渣打銀行的彩虹 ATM、聯合利華每年結合公益活動推出的彩虹商品等。類似的行動,即便在同婚尚未合法的鄰近國家,如日本、泰國或南韓等,都已算常見。

為何外商積極投入,大型本土企業卻靜悄悄?在商言商,歐美企業嗅到的是世代價值觀的變遷與利之所向。單看同婚合法國家數目在過去10年大幅成長(目前已有35國),就可得知是大勢所趨,不如藉此建立進步的品牌形象、吸引多元人才加入,還可增加業務機會(例如粉紅經濟)。

反觀國內環境,同性議題在早期曾被視為爭議甚至是高度政治性,導致企業態度趨於保守,長期以來對 LGBT+ 族群(指同性戀、雙性戀與跨性別等多元性別者)缺乏理解。

然而,面對人才愈來愈難尋、難留的挑戰,以及年輕世代「天然」的多元性別意識,企業勢必得正視這個題目。



Alpha plus今年初委託大數據公司調查的「新世代人才白皮書」發現,當問及自身認同,18~25歲的族群中自認是同性戀與雙性戀的比例就高達 23%,26~35歲則平均為11.1%,在整體18~45 歲年輕工作人口的比例為10.9%。

這樣的數據分布,正好與 Gallup 針對美國人口調查的結果非常相近:Z世代(18~25歲)中自我認同為同性戀與雙性戀的比例為20.8%,Y世代(26-40歲)則是10.5%。

數據凸顯這不僅是個世代議題,更是朝更多元的方向移動。事實上,近年的校園徵才活動中,許多企業也被同學直接問及是否針對LGBT+族群有具體的友善作為。

再者,不管是因應聯合國 SDGs 目標、企業ESG報告要求或DEI文化建立,追求性別平等已經是企業必備。更別說國內企業都很孰悉或已簽署的聯合國人權宣言、RBA(Responsible Business Alliance)行為準則、多元平等共融承諾等,以及國內的就業服務法與性別平等工作法的規範,或者來自客戶端的供應鏈要求,都對職場性別友善提出要求。但要創造性別友善的職場,就無法迴避多元性別這一題,否則就像缺了一大塊的拼圖,不是真正的性別平等。

雖說國內企業對 LGBT+ 較陌生,但其實起手的行動並不難。例如,將禁止性傾向或性別認同歧視與騷擾的政策,納入與寫進員工守則與雇用契約;舉辦LGBT+議題相關的教育訓練,或者至少融入公司原本的性平活動;檢視公司軟硬體是否有多元性別思維,例如表單增加非二元性別選項、性別友善空間等。

如果想更積極地創造多元性別友善的氛圍,管理階層的公開宣示、對內建立支持系統(如ERG員工資源團體)、對外展示行動與承諾(如參與或支持社群活動)等,都會是讓員工有感的作為。更重要的是檢視各項政策與制度,從人資到營運領域進行優化,才能將單點行動轉化成整體文化,而這需要更長時間的累積。



(原文發表於天下學習人才永續/作者: Alpha plus 共同創辦人 邱亮士)

職涯繼續加速〉

同志友善企業哪裡找?這 5 招幫你找工作,還能做自己


空服員一定要穿裙子?連日本航空都放寬,台灣老闆誰先做,公司就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