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8

全美國多達1/4工作已經沒學歷限制,台灣何時跟上這股趨勢?



「台積電是一個正黃旗的用人模式,是極度學歷主義的組織,當我們用這樣的方式去處理所有的問題,教育是不可能改變的,因為學歷代表了一切,成績代表了一切。」這是前台積電研發處處長、現為台大教授楊光磊日前在半導體論壇中對護國神山的評論,並希望台灣企業重新審視用人策略。

我人並不在現場,得知此言論是來自媒體報導轉述,且由於楊教授的眾多呼籲很「直接」,因此引起業界與人資領域不少的討論。事實上台灣本來就存在學歷至上的文化,追求更高、更傲人的學歷說穿了就是要找到更好的工作,而非是為了做學問,企業也很自然地用學歷選人,研究所優於大學畢業的、國外留學勝過在台灣念書的、頂大與國立排擠私立的,早就是潛規則。

後疫情時代招聘極為困難

不過,這個看似鐵的循環已經出現鬆動,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企業找人越來越困難。例如疫後工作觀改變,許多人重新思考生活與工作的順序;數位原生的年輕人開始投入職場,Z世代比過去任一世代都更挑剔,從個人自由、自我實現到社會正義,都是他們找工作時重視的條件;或因全球遠距工作興盛,許多人身在台灣卻是為遠在紐約、倫敦或杜拜的雇主工作,再加上少子化嚴重,這些因素加總起來,即使是一線企業也無法再堅持非頂大、國立大學不用的原則,因此我們看到台積電、聯發科等大廠始擴大招募私校學生,甚至還要到各高中置入課程提早固樁,以確保未來人才供應。

再來,近年國際上因為企業更加重視DEI(多元平等共融)的文化,其中學歷也被認為是多樣性的一環,特別是在美國,如果職務條件要求必須是大學學位甚至常春藤畢業,對少數群體如非裔、拉丁裔確實較不利,但更關鍵的是,許多企業開始意識到過度注重文憑的結果,反而出現學位與能力不對稱的現象,也就是招募時應該把重點放在工作本身所需的技能,而不是學歷。

根據LinkedIn統計,2022年美國就有24%的職務不再有學位要求,遠高於2020年的15%,如果以個別公司來看,像是IBM、Google、Accenture與Dell等都取消了大部分新進人員或軟體開發與工程師等職務的學位要求,其中Google還將自家的線上課程認證視為等同於大學學歷的資格。

美國越來越多工作沒有明文限制學歷

這對求職者當然是好消息,代表有更高的機會進入你期望的公司,但前提是不要自我設限,特別是面對知名、受歡迎的企業所開出的職務,只要自認能夠勝任就該勇於應徵,千萬不要受制於公司設定的學歷資格,因為學歷通常只是雇主為了快速過濾履歷設下的條件,不一定是絕對門檻,重點在於一開頭就要寫出「符合該職位所需的技能、證照與經歷」,這才是真的「贏在起跑點」,就像前面所說的,幾乎所有企業都有人才難尋的痛,一擊中的的求職信(cover letter)就能大幅提升獲得面試的機率。

而對企業來說,雖然我們都知道學歷不代表能力,也同意文憑看不出潛力,更無法從畢業學校看出求職者是否適合公司的文化,但落到招募過程時,我們可能還是會傾向或習慣以學歷取人,但這顯然已經不是最有效率的篩選方式,卻又縮小了人才池(talent pool),建議企業應重新檢視招募原則,像是學歷、年齡與性別等這類隱含的條件,都可能導致我們錯失了多元優秀的人才。


(原文發表於風傳媒/作者: Alpha plus 共同創辦人 邱亮士)


繼續職涯加速〉

獎金本來就該男女平等!從2023年美國網球公開賽薪酬平等談起

什麼是 DEI?企業求才與留才的關鍵都在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