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2

印度移工「膚色」言論錯在哪?被台灣職場忽略的種族議題

「不管在膚色、飲食習慣都跟我們比較相近,再來那邊大部分都基督教,然後不管在這個製造、營造或農業方面,都是他們擅長的強項。」勞動部部長許銘春日前接受媒體採訪、談到政府引進印度移工時如此評論,此言一出立刻引發爭議,朝野立委都認為不妥、缺乏敏感度。

為什麼提到膚色、宗教有歧視之嫌?相信許多人說不出所以然,但這樣的發言如果放到國際平台或跨國企業裡,應該是「天條」等級的罪名,尤其如果是高階主管,還可能被調職或遭解職,甚至引發公關危機。

談到膚色之所以是大忌,正因為碰觸了種族議題,暗示了以膚色為基礎的選擇標準。歷史上人們對於種族或膚色有著不同程度的歧視,而這樣的歧視源於過去的種族主義,即使是現在也仍存在許多偏見,例如我們的社會對移工是否存在特定的刻板印象?回到職場上,如果我們在招募面試、工作指派、績效評估、升遷發展等決策中置入了對特定種族的偏好或不偏好(不管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就會形成不平等的待遇,這不僅對特定群體產生不公平,對企業來說也是損失,因為偏見可能讓我們忽略了最適人選或做出了錯誤的決策。



以國際趨勢來說,其實這就是多元平等共融(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 簡稱 DEI),DEI的目標是吸引多樣的人才加入,確保各群體都能被支持與公平對待,讓每個人都能工作中感到自在以發揮所長,達成人才永續。DEI的面向包括了種族、膚色、性別、性傾向、宗教、外貌、年齡與文化等,這些身分背景理應與求職者或員工的工作能力無關,企業本來就不應因此有虧待或優待。由於這樣的思維與ESG中的社會面向(Social)高度相關,因此近年也快速植入企業的人才策略與組織文化中。

以往台灣企業多認為我們的職場中沒有什麼種族議題,但這樣的想法恐怕要改變了。以新住民(透過結婚而在台灣定居的外籍人士)來說,目前總人口已超過 5 9萬,加計二代更是超過百萬人。另外,由於國內龐大的人力缺口,未來勢必要引進更多外籍勞動人口,與印度剛簽訂的勞工合作備忘錄(MOU)就是一例,加上我們比較熟悉的東南亞移工,未來移工人口將持續成長,專業人士來台工作的資格也有機會再放寬。單看以上這些變化,我們的職場人口未來將更多樣化,不同的種族、宗教、文化與價值觀交織下,多元意識的教育與提升、促進多文化共融的措施將成為企業的首要任務。

不僅如此,近年眾多科技業與製造業因應南向政策或為了就近供應在地客戶需求,海外設廠的腳步也較過去更積極,但隨之迎來的挑戰就是與台灣職場迥異的民情與工作觀,多元人才的招募與管理已成了海外拓展成敗的關鍵。
 
面對以上種種變化,我們的企業還能不嚴肅看待種族議題嗎?

 

(原文發表於天下學習人才永續/作者: Alpha plus 共同創辦人 邱亮士)

 

職涯繼續加速〉

同志遊行難見台商身影?企業與Z世代最遠的距離:LGBT+議題

全美國多達1/4工作已經沒學歷限制,台灣何時跟上這股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