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4
不只職場霸凌 那些勞動部教我們的事
- 首頁
「你到底在搞什麼?要我說幾次啊!」
「連這都不會,你大學真的有畢業嗎?」
「你就是這樣,難怪沒人喜歡跟你合作。」
「明天沒交出來,別怪我不留情面!」
這些話聽起來刺耳,卻是我剛入職場時,主管對部屬的「日常訓誡」。而現在,這類對話從職場中消失了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因為從朋友轉述的職場鬼故事裡仍時有所聞。意思是二十年過去了,台灣的職場文化並未明顯改變,至少速度不夠快、幅度不夠大。這個結論並不武斷,看看近日勞動部職場霸凌事件引發的民眾情緒沸騰,想必是因為一定程度的心理投射。
勞動部作為全國勞工最高主管機關,肩負保障勞工權益與職場安全的重責大任,每年更依法對企業進行勞動檢查,用最高標準檢視它,理所當然。諷刺的是,以過去一年勞動部與外界的互動來看,完全不及格。
今年三月,前勞動部部長於媒體受訪時被問及印度移工政策,脫口說出將引進「膚色相近」的人,此番帶有種族偏見的言論引發 CNN 與印度當地媒體報導,事後外交部甚至為此道歉;八月,遭工會抗爭已久的航空公司空服員裙裝規定,正式被國家人權委員會判定違反《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CEDAW)所禁止的性別歧視,但勞動部竟回應「恐影響想穿裙的員工」、「雇主可能因成本無法提供兩套制服(裙跟褲)」,如此完全缺乏勞工角度的發言,引起民團批評「不具性平高度」。
若再加上近日的職場霸凌案,一連串缺乏性別、種族意識與平等尊重的事件,已讓勞動部的「人設」徹底崩壞。明明最該以身作則的主管機關,不僅未實踐多元平等共融(Diversity, Equity & Inclusion, DEI)的精神,甚至反其道而行。
然而,這是勞動部獨有的問題嗎?顯然不是,從近日其他部會也陸續傳出類似情事便可得知;是公家機關才有的現象嗎?當然也不是,它其實也反映了我們的職場文化。
威權管理,不會養出高認同團隊
舉一個管理上很常見的謬誤,不少主管以為求好心切、要求嚴格與期待同事「高二階」思考,就可以用高聲咆哮、責難辱罵、拍桌丟文件來表現,因此不認為自己有「不當管理」。但試想,這種方式真能提升員工績效?事實是威嚇與權威式的管理往往只會導致員工壓力升高、士氣低落,長久下來還可能扼殺創意、養出文過飾非的文化,更別說要傾聽員工心聲、打造有心理安全感的職場。
可能有管理者認為,嚴明紀律與高度服從的文化就是過去企業能夠成功的關鍵,自己也是這樣走過來的,錯了嗎?以現代職場的角度來說,嚴格的要求更應該透過有效溝通、具體目標與透明制度來管理,並以同理方式激發團隊的內在動力。我過去在美商工作的經驗中,就強調「Soft on People, Hard on Target」,即是在目標的設定與要求上不輕易妥協,但同時盡可能為同仁提供心理支持與所需資源。而為了減少階級感,公司還要求大家避免使用「老闆」、「下屬」等字眼,因為職場上所有人都是平等合作的夥伴關係,差別只是權責分工。
在排山倒海壓力之下,勞動部日前已表示將邀請專家研議修正《職業安全衛生法》,明確定義職場霸凌,並強化雇主責任,雖然這是正向的一步,但仍屬於「事後補救」。以「事前預防」角度來看,我們更應該正視職場文化的改革,從最基本的人與人之間的尊重,到平等對待各個群體(例如國際上近年特別重視的女性、多元性別、身障、多元神經等議題),借鑒歐美推行已久的DEI文化,部分國家例如美國、英國與澳洲等甚至設有專責推動 DEI 的單位。
北風與太陽的故事中,北風越用力吹,旅人的衣服就拉越緊。同理在職場上,以權威、恐懼、命令為主的管理方式,或許能收一時之效,但長遠來看將招致反效果。面對工作價值觀丕變、人才期待越來越高,以及日漸複雜且重要的海外人才管理(無論是引進外籍勞動人口或海外設廠),尊重多元與同理共融的人性化管理將成主流。讓公司文化變成太陽,更能促使員工自主投入工作,形成良性循環,企業也才能真正達成人才永續。
(原文發表於天下學習人才永續/作者: Alpha plus 共同創辦人 邱亮士)
延伸閱讀〉
全球領先企業都有它!光 Netflix 就成立 18 個的 ERG 是什麼?
給員工很多福利就是 DEI?台灣企業常見 6 大 DEI 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