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7

15 年研究揭密:落實 LGBTQ+友善真能幫公司賺錢!多元共融企業淨利高出 8 倍

每到十月,街頭就添了許多象徵多元的彩虹旗,因為十月是台灣的同志驕傲月。不過遺憾的是,即使作為亞洲第一個同婚合法化的國家,「平權」似乎尚未真正走進我們每天工作的場域。


圖片來源:臺灣同志遊行 Taiwan LGBT+ Pride

近年來,即使企業高聲大喊性別友善,年輕世代普遍也將多元性別視為再自然不過的事,但多數台灣企業仍不願碰觸 LGBTQ+ 議題。我們先撇開企業責任或社會價值這類高大上的角度,最近一份長達 15 年的研究報告,用最直接的數據揭示了一個關鍵真相:多元共融不只是件好事,更是一門實打實的生意。

這份報告來自美國人權運動組織 HRC(Human Rights Campaign) 每年發布的《企業平等指數》(Corporate Equality Index, CEI)。CEI 自 2002 年首次發布以來,至今已超過 20 年,成為全球企業推動與衡量多元性別友善的重要標竿。它的評分架構嚴謹,包括反歧視政策(涵蓋性傾向和性別認同)、員工福利與家庭照顧措施(如同性伴侶健康保險、跨性別醫療補助)、共融文化與內部教育機制(如 DEI 訓練、員工資源團體 ERG)、外部倡議與社會影響力(如參與遊行、公開支持立場)。

每年,HRC 會依據這套標準,對超過千家的企業進行評分,獲得滿分 100 分的企業將獲頒「平等 100 強:LGBTQ+職場平等領導者」(Equality100Award: Leader in LGBTQ+ Workplace Equality)殊榮。這不僅是象徵榮譽,許多求職者、客戶與機構投資人,都將CEI分數視為企業是否真正實踐多元平等理念的重要參考。

在 2025 年 CEI 報告中,共有 1,449 家企業受評,其中 765 家獲得滿分,包括 Apple、微軟、Google、輝達、麥當勞、Netflix、星巴克與高盛等全球知名企業皆在榜上。

數據揭示共融與獲利高度正相關

HRC 日前發布的報告則分析了過去 15 年的數據,發現「共融」與「獲利」之間存在高度連結:
  • CEI 分數與企業營收呈現顯著正相關,且關聯度隨時間拉長而增強。
  • 評分最高的企業平均淨利是最低分企業的 8 倍。
  • 高分企業的股價波動度較低,展現更穩健的成長性。

這再次證明,一個能讓所有員工「安心作自己」的環境,能最大化地釋放人才的潛力與創造力。當員工不必因自己的身分而隱藏或擔憂時,更能全心投入、建立團隊信任,進而提升生產力與創新力,最終也會反映在財務數字上。

日本、泰國都動起來了,台灣呢?

回望台灣,同性婚姻通過已逾六年,這份得來不易的成果,理應成為企業推動多元共融的最佳基石。然而,多數本土企業的行動,仍遠遠落後於我們的法制進展,停留在「不主動、不詢問、不表態」的被動狀態。

反觀被認為相對保守的日本,近年有愈來愈多企業積極作為,例如 UNIQLO、大和證券、資生堂、全日空等,陸續導入 LGBTQ+ 友善政策、同性伴侶福利、參與同志遊行;今年初同婚剛合法化的泰國,企業也正快速展開行動。相比之下,台灣除了外商之外,企業對多元性別議題的態度,似乎與同婚通過前沒有太大不同。

在與企業交流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企業對「多元性別友善職場」存在巨大盲點,認為「不碰就沒事、公司沒有歧視」就夠了。但在員工與求職者眼中,企業選擇沉默、避而不談,往往會被解讀為「不安全」或「不友善」。更嚴重的是,缺乏性別平等意識的職場,潛藏的歧視與違法風險也更高。面對日益覺醒的年輕世代與全球供應鏈的永續要求,台灣企業不能再裝作與己無關。

從三大方向開始行動

要打造真正共融的職場,並不是把「多元性別友善」寫進永續報告或簽署多元共融政策就好,而是要從內到外檢視整體制度與組織文化,我建議台灣企業可從以下三個方向著手:

1. 領導階層帶頭支持
當管理層願意公開表態與支持,就等於向員工傳遞:「在這裡,你是安全且被接納的。」這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文化訊號。主管可在內部活動、公司信件、社群媒體或永續報告中,明確表達支持的立場。大型企業可進一步成立員工資源團體(ERG),提供交流平台,強化歸屬感與凝聚力。

2. 更新人力資源政策
很多企業談共融職場都是主觀與模糊的形容,建議可透過《台灣同志職場友善指標》、《DEI 100 全方位評估》等第三方工具檢視現況,找到應調整與改善之處。此外,須全面盤點現有制度,確保將性傾向、性別認同明確納入反歧視與反騷擾保護中,而在各項政策與措施中,也要排除預設為異性戀與二元性別的思維。

3. 持續教育與意識培訓
除了白紙黑字的政策調整,若無文化支撐,終究流於形式。建議導入系統性的長期教育,例如多元性別議題、DEI培訓、無意識偏見訓練等,培養「同盟者文化」(Allyship),並建立定期評估與滾動式調整機制,以確保組織學習持續深化。

身為亞洲性別平權的先行者,台灣企業其實擁有獨特的先發優勢,若能把這份社會資產轉化為組織競爭力,在缺工與永續的趨勢之下,絕對是一大求才留才的助力。法律已經為平等鋪好道路許多年,接下來就看哪些企業可以跟上、甚至引領前行。


 

(原文發表於天下學習人才永續/作者: Alpha plus 共同創辦人 邱亮士)


延伸閱讀〉

企業 DEI 100 全方位評估(DEI 100 All - Around Check)
美國企業不再追求 DEI 多元共融?答案正好相反!
客戶成功案例-從認識到認同:半導體成熟製程領導者的系統化教育訓練
客戶成功案例-從單一痛點到全面盤點:打造電子製造業系統化 DEI 推動架構
DEI 是什麼?2026 年企業必懂的多元平等共融策略與實踐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