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6

【DEI 供應鏈致勝策略三】供應鏈是企業照妖鏡:公司內部文化,如何現形在外部風險中?

在我們系列文章的前兩篇中,談到了全球人權法規對企業帶來的壓力,也揭露了供應鏈上真實的商業風險。這次,我們換個視角:當外部風險逐漸升高時,與企業內部文化真的無關嗎?

在 Alpha plus 協助企業的實務經驗中,我們發現一個非常普遍卻經常被忽略的現象:企業裡「人權管理」和「人才管理」幾乎是兩條平行線。採購與永續部門忙著面對供應鏈稽核、處理移工待遇與勞動條件等外部人權議題;人資部門則關注性騷擾申訴、性別平等、員工照顧等……兩邊看起來毫無交集。

但其實,這兩條線的交會點,就是 DEI(多元、平等、共融)

事實上,供應鏈上的人權風險,很多時候正是企業內部 DEI 沒有做好而產生的延伸問題。當國際對人權要求越來越高,企業在供應鏈上的作為也會被放大檢視,而 DEI 就是這面放大鏡。

我們從三個主題來說明:職場平等、積極防治、合理調整,這三件事如果內部沒做好,很容易就會在供應鏈上也出現問題;如果企業能從內部建立起 DEI 文化,就能同步解決人才流動、品牌風險與供應鏈韌性這三大挑戰。


供應鏈是企業照妖鏡:公司內部文化,如何現形在外部風險中?

一:職場平等

「職場平等」不只是口號,它包含了薪資透明、升遷制度、工作機會等所有與「平等待遇」有關的制度性設計。
  • 內部現象:例如台灣大部分企業從沒做過薪資差異分析(pay equity audit)。這意味著,企業雖然強調同工同酬,實際上可能長期存在性別、族群間的不公平薪資差異。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企業缺乏「平等」這個核心營運價值,而這樣的不平等通常也會反映在績效考核、升遷與招募等面向。
  • 外部反射:缺乏公平意識的管理邏輯,也會延伸到供應鏈,其採購策略必然向「成本優先」傾斜,供應商也會為了搶單而犧牲移工薪資、工作條件。這樣的落差,最終會轉化為違反國際人權標準的風險,演變成品牌信任與掉單危機。
  • 一句話結論:你怎麼對待自己的員工,供應商就會怎麼對待他們的員工。公平不是成本,是風險管理的基本。

二:積極防治

「積極防治」不是等出事才處理,而是企業主動建立起防止性騷擾、霸凌與歧視行為的心理安全文化,也就是從「事後處理」提升到「事前預防」。
  • 內部現象:幾乎所有企業都有防治性騷擾與霸凌的政策,但實際情況是:員工普遍不相信這些制度能保護自己。如何改變這樣的情況?就要以「預防」為立基點,這可透過無意識偏見訓練、主管以身作則(員工會觀察主管如何處理問題、怎麼對待不同聲音)、定期調查與回饋機制等來促成,以上如果做得夠積極,就會成為公司文化,自然會提升員工的信任度與安全感。
  • 外部反射:完善的申訴管道與處理機制,是所有國際人權規範的審查重點,但同樣的,如果缺乏心理安全,這些機制就成為空殼。尤其在跨國企業中,語言隔閡、文化差異、身分地位不對等,更可能讓機制失靈。我們也看到很多案例,企業員工被派駐海外或管理當地團隊時,便出現「放鬆」的行為,例如說出歧視性言論、對當地員工不尊重等。這不是制度問題,而是文化沒到位的結果。
  • 一句話結論:真正的預防,是讓每個人都知道「在這裡,這些行為不被容許」,而不是事後補救。

三:合理調整

「合理調整」是指讓不同背景、需求的員工,都能公平參與工作的具體實踐。它不是給予特權,而是移除不必要的障礙,這正是 DEI 中的 Equity,也就是「實質平等」的概念。
  • 內部現象:許多企業的管理制度像一條僵硬的生產線,要求所有員工符合同一個工作條件。但現實是,員工是活生生的人:有人懷孕了,需要一張更舒適的椅子;有人因為要照顧家人,需要彈性工作制度;有人因為宗教信仰,有特定的飲食或祈禱需求。一個缺乏「合理調整」思維的企業,會將這些「需求」視為「麻煩」,不僅可能構成間接歧視,更會讓員工感到不被支持而選擇離開。
  • 外部反射:OECD《責任商業行為指引》及《聯合國工商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GPs)都強調企業應識別並排除制度性障礙,以提供平等機會,因此「合理調整」被視為企業尊重人權的具體行動之一。若企業缺乏這個觀念,在供應鏈管理中也容易忽略勞工的多元需求(尤其針對少數群體),例如視障者在工廠難以順利出入安全區域、穆斯林員工無法依其信仰進行禱告,這些情境若未被納入盡職調查,將形成人權風險。
  • 一句話結論:你的文化越人性,供應鏈就越穩定;你的文化越僵硬,風險越大。

DEI,是從源頭解決問題的唯一路徑

供應鏈上的人權風險,並不是獨立於企業之外的問題。它常常是企業內部文化盲點的反射。與其事後追著補洞,不如開始建設 DEI,才能真正建立穩健、韌性高的永續企業。
因此,DEI 不只是 HR 的事,而是整間公司的風險管理與文化治理策略。當企業具備了由上而下的 DEI 整體思維後,將能帶來巨大的策略性好處:
  • 風險識別全面:HR、法務與採購能看見過去被忽略的隱性風險,而降低供應鏈管理風險,等於提升企業自身的經營韌性。

  • 滿足多重要求:能同步滿足 RBA、GRI、SASB 等多項來自不同組織的審查或揭露要求,特別是歐盟將啟動的 CSDDD,更是法規硬性要求

  • 提升企業形象:從內到外建立重視人權與 DEI 的企業文化,不只是強化供應鏈管理,更能創造具競爭力的雇主品牌與企業形象。

但這一切的前提,只有一個:領導層的公開承諾與以身作則。我們的經驗顯示,唯有當企業高層願意正視問題,勇於承認管理上的不足,DEI 的文化才有可能開始內化、擴散,並且真正影響採購策略、供應商選擇,以及內部制度與人才發展。

Alpha plus 專注於協助企業從文化根源解決問題。我們透過顧問服務與教育訓練,協助品牌方與供應商建立真正有行動力的 DEI 策略與能力。準備好建立一個更具韌性的組織文化了嗎?歡迎聯繫 Alpha plus,了解我們的 DEI 教育訓練顧問服務


 

繼續閱讀〉
【DEI 供應鏈致勝策略一】從人權到 DEI:多元共融文化如何協助企業增加供應鏈競爭力
【DEI 供應鏈致勝策略二】當「人權」成為拿訂單的關鍵…一次看懂供應鏈人權法規風險與 DEI 解方
DEI 是什麼?2025 年企業必懂的多元平等共融策略與實踐案例
免費企業 DEI 狀態評估工具 — DEI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