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30
跨世代溝通:企業如何打造多世代協作的共融文化
- 首頁
你的公司內部,也正上演著一場無聲的「翻譯危機」嗎?不是因為語言不通,而是世代之間對「怎麼溝通」、「怎麼工作」的理解,早已南轅北轍。
像是主管傳了一則長篇訊息,年輕世代只回了一個表情符號 emoji,代表「已讀已懂」;資深同仁在會議上照流程報告,Z 世代卻希望能即時給意見、參與決策。這些看似小事的日常互動,累積起來就是一種「無形內耗」。
多世代同堂已是當代企業的日常,多世代人才也確實是企業最重要的資產,但隨之而來的跨世代溝通難題,也可能成為組織內耗、專案延遲、人才流失的隱性風險。當溝通卡住,信任就難以建立,再好的策略也無法執行。
本篇文章將從實際案例出發,拆解跨世代溝通卡關的核心成因,並提供企業可以立刻啟動的實務做法,協助你把「代溝」轉化為跨世代協作的優勢與競爭力。 文章目錄
什麼是跨世代溝通?
為什麼跨世代溝通對企業來說很重要?
跨世代溝通的主要挑戰:當「理所當然」遇上「無法理解」
跨世代職場常見衝突場景
如何提升跨世代溝通能力?從「心態」到「制度」的 5 大實踐方法
什麼是共融領導力?
跨世代共融的成功實踐
跨世代溝通的未來趨勢
跨世代溝通是企業競爭力的核心
跨世代溝通指的是,組織內不同年齡世代的成員(如 X 世代、Y 世代/千禧世代、Z 世代),在資訊交換、意見表達、建立關係與解決衝突時,能夠有效理解彼此的價值觀、行為模式與溝通偏好,並進行順暢協作的過程。
它不只是「不同年齡的人一起說話」,更與組織文化的形塑息息相關,背後包含了多種對工作的價值觀差異:- 工作風格: 獨立作業 vs. 團隊協作、線性流程 vs. 多工處理
- 回饋機制: 定期績效考核 vs. 即時回饋與讚賞
- 科技應用: 對不同通訊軟體與社群平台的熟悉度與依賴度
一個真正懂得跨世代溝通的企業,才能打造出讓所有人才都感到歸屬、願意全力貢獻的共融職場。明明公司人才濟濟,但團隊的「綜效」卻總是不如預期?專案的執行力,好像總是被一種看不見的「內部摩擦力」給抵銷掉?這種摩擦力,很多時候就來自於跨世代溝通的斷層。
忽視跨世代溝通,就像是讓一部引擎精良的跑車,卻用了不合尺寸的齒輪來運轉,不僅跑不快,還會嚴重磨損。在 Alpha plus 與企業合作的經驗中,我們發現溝通斷層會直接衝擊企業兩個最核心的領域:文化與績效。
在這個大缺工時代,Z 世代的「說走就走」經常讓主管們措手不及。根據多份人力資源報告指出,Z 世代離職的主因之一,往往不是薪資條件,而是「覺得不被理解」、「價值觀不合」或「融入不了團隊」。
當一個新世代成員提出的點子,因為不習慣寫長篇報告而被忽略;當一位 X 世代主管出於善意的提醒,卻被 Y 世代解讀成批評。每一次這樣的誤解與卡關,都在悄悄侵蝕員工的歸屬感。
這些差異如果沒有被理解與引導,最終只會導致指令不清、期望錯位、重工推責,最後反映在專案延誤、績效下滑上。Alpha plus 觀察到,許多企業至今仍延續過去「由上而下」的權威式管理,然而,當年輕世代開始勇於表達不滿,甚至直接用離職來表態時,企業才驚覺那些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做法,如今已成為員工眼中的「無法理解」。要真正理解代間溝通差異,就必須先看清楚各世代在職場上的核心價值觀:嬰兒潮世代(約 1946–1964 年出生)
重視紀律、長期奉獻與明確的組織層級,對公司忠誠度高,認為職涯成功來自於持續投入與穩定發展。
X 世代(約 1965–1980 年出生)
強調責任與實績,重視穩定與經驗,相信努力、耐心與工作態度是晉升與成功的基礎。
Y 世代(千禧世代,約 1981–1996 年出生)
數位時代的開拓者,既承接了 X 世代的敬業精神,也更加重視工作的意義與彈性,期待在職場中被賦權與參與決策。
Z 世代(約 1997–2012 年出生)
在網路與即時通訊環境中成長,看重透明、真實與快速回饋,對權威式管理敏感,願意為了價值觀與彈性而放棄部分薪資。
這四個世代同時共處在同一間辦公室,本身就是企業最大的資產,但若缺乏理解與引導,也可能成為跨世代溝通的最大挑戰。不同世代對溝通工具的偏好,是辦公室最常見的衝突來源之一。從 X 世代習慣的 email 溝通,到 Y、Z 世代偏好的即時通訊軟體,甚至對遲到的定義也有不同。根據 Meeting Canary 的調查,47% 的 Z 世代認為會議遲到 10 分鐘內都算準時,這與嬰兒潮世代的認知大相逕庭。其他還有:一、對「工作與生活」的拔河
X 世代的「責任制加班」遇上 Z 世代的「高效準時下班」,背後是對「敬業」定義的根本差異。二、對「權威與回饋」的誤解
倫敦政經學院 (LSE) 的研究指出,主管與部屬的年齡差距越大,部屬的不滿意度越高。這源於權威式的單向命令,與年輕世代期待的雙向、即時回饋格格不入。三、對「年齡與能力」的隱形標籤
求職網站 Ladders 的調查指出,超過七成的人認為職場年齡歧視很常見,這種標籤化讓企業錯失了人才的多元價值。在 Alpha plus 的輔導經驗中,我們發現解決跨世代溝通問題,最關鍵的第一步是建立全體員工的 DEI 意識,而這項文化轉型的起點,必須從領導階層開始,以下提供五大實踐方法,讓企業可以立刻執行,降低跨世代溝通卡關。 1. 從領導者做起:培養跨世代的「共融領導力」
團隊的領導者必須是跨世代溝通的「首席翻譯官」。這意味著管理者需要學習放下權威,練習「積極聆聽」,並在會議中「公平賦權」,確保每個人的聲音都被聽見。2. 建立共通語言:打造團隊的「溝通協定」
建立一套團隊共同遵守的溝通協定,能消除大量誤會。例如,明確定義急迫性的時間範圍、釐清不同通訊軟體的使用場景。3. 建立跨世代導師制度:雙向學習,打破隔閡
推動「雙向導師制度」,讓資深員工傳承智慧,同時也讓年輕世代為資深主管帶來新刺激。4. 採用多元溝通工具:讓科技成為橋樑而非高牆
與其爭論哪種工具最好,不如擁抱多元性,提供多元選項(如協作平台、專案管理工具),並確保人人都能上手。5. 創造結構化交流:刻意設計的「碰撞」機會
有意義的對話需要被「刻意設計」。透過舉辦內部議題工作坊、成立跨世代專案小組或員工資源團體(ERG)等,創造讓不同世代深度交流的安全環境。
想知道更多如何將這 5 大方法,轉化為團隊專屬的工作坊嗎?歡迎聯繫 Alpha plus 了解 「共融領導力」客製化培訓方案。此外,有效的跨世代管理,不只是解決眼前的摩擦,更是打造心理安全感與長期組織韌性的關鍵。因此 Alpha plus 要特別提醒企業,跨世代溝通並不是特別針對哪一個世代去溝通而已,尤其許多企業只學習「如何管理 Z 世代」,如此可能治標不治本,因為問題的根源,在於我們的領導者/ 全體員工是否具備「共融」的能力,去欣賞並善用「不同」的個體。共融領導力是一種核心的管理能力,讓領導者能夠在一個多元的團隊中,有意識地創造一個讓每個人都感到被尊重、被看見、並敢於貢獻真實想法的環境。當領導者具備了共融的思維,跨世代溝通的種種挑戰,自然迎刃而解。 Alpha plus:為您的團隊量身打造「共融領導力」實戰工作坊
我們的「共融領導力」培訓課程,並非一套標準化的理論。我們的核心是:- 高度客製化: 深入了解公司所處的產業與團隊挑戰,設計專屬課程。
- 實戰模擬演練: 讓主管們實際了解並練習處理最棘手的跨世代衝突場景。
- 從「知道」到「做到」: 協助管理團隊將共融真正落實到日常管理的行中。
這項計劃最早從 2019 年的西班牙萊雅開始,2022 年在法國啟動,目前也已拓展到歐洲其他國家、美國與中國等地。
內容包括在全球推出破除刻板印象的教育訓練/ 活動/ 研討會、調整年長員工的健康福利措施(例如預防性醫療評估、更年期日)、持續培訓所有不分年齡的員工、協助員工進行退休規劃,以及成立 “校友會” 與退休員工保持聯繫,並且配合社會變化動態調整,以達到最佳效益。
全球美妝龍頭萊雅集團,透過「For All Generations program」,從教育訓練、健康福利到退休規劃,建立了一個全面性的共融制度,致力於成為「適合所有世代的企業」,將跨世代合作制度化,變為企業的競爭優勢。
AI 工具:縮短世代鴻溝的「雙面刃」
AI 的發展為跨世代溝通帶來了新的可能與挑戰。一方面,AI 翻譯與摘要工具能幫助不同溝通風格的世代快速理解彼此的訊息,也能提供客觀回饋,幫助主管意識到自己的溝通盲點;另一方面,過度依賴 AI 可能減少人與人之間真正的同理心交流,而不同世代對 AI 工具的接受度差異,也可能形成新的「數位鴻溝」。
混合式辦公的新挑戰
在遠距與辦公室混合的模式下,溝通的複雜性更高。企業需要思考:如何確保遠距的 Z 世代,與習慣在辦公室面對面溝通的 X 世代主管,能有同樣順暢的資訊管道與互動品質?
跨世代溝通,從來都不只是 HR 部門的課題,它是關乎企業創新、凝聚力與人才永續的核心經營策略。有效的跨世代協作,不是自然發生的奇蹟,而是需要被刻意設計與細心經營的文化工程。立即聯繫 Alpha plus,預約一場 30 分鐘的初步諮詢。讓我們協助您,將團隊中的世代差異,轉化為無可取代的競爭優勢。
繼續閱讀〉
缺工時代,高薪也留不住人?企業最該懂的「合理調整」留才策略
DEI 是什麼?2025 年企業必懂的多元平等共融策略與實踐案例
DEI 是門好生意?最新數據揭曉:堅守承諾的品牌贏得更多
填寫 DEI 100 全方位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