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一場遠離城市喧囂的旅行嗎?我是說「半個人都沒有」的那種。
Airbnb 上的這間小屋可以幫你作到。位在東格陵蘭的冰川漂浮小屋,就漂在冰川邊的甲板上,四周有壯闊峽灣、格陵蘭海跟一望無際的白色寂靜,但就是沒有訊號、也沒有 Wi-Fi,想聯繫最近的「鄰居」,得靠衛星電話。
不過別擔心,小屋有提供晚餐,不會讓你餓肚子。
source:airbnb
2025 快要進入最後一個月,明年的人才發展策略準備好了嗎?根據 Glassdoor 發布的《2026 工作生活趨勢》,無論人才或企業都將面臨強勁逆風,甚至可能爆發信任危機,原因如下:
創辦人 Judy:雖然這份報告聚焦美國,但台灣職場可能也感受得到,裁員訊號細碎、遠距混合辦公拉扯、AI 上線速度變快等。因此對企業而言,2026 年可能是「重新建立信任」的一年;而對員工來說,比起追趕所有變化,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無可取代的定位。
你該知道關於 DEI 的事
職場女性有多辛苦?素顏會被認為不專業、得多工作 58 天才能領到跟男生一樣的薪水、改變說話方式才能融入環境、工作被 AI 搶走的機率比男性高、升遷有玻璃天花板,而現在還有所謂的「玻璃懸崖(glass cliff)」,也太逼了吧...
什麼是玻璃懸崖?最早出現在 2004 年兩位大學教授 Michelle Ryan 和 Alex Haslan 的論文,他們研究英國當時前百大上市公司,發現當企業面臨業績不振、股價下跌、市值蒸發等危機時,女性臨危受命成為領導者的可能性較高,於是有了「玻璃懸崖」的比喻。
為何會找女性 “救火”?為了釋放公司正在改變的訊息、為即將發生的失敗找代罪羔羊、女性在公司存亡之刻較容易獲得支持、此時競爭上位的男性紛相走避,都是女性出線的原因。但無論是正面看待或暗黑想像,背後都藏著根深柢固的性別刻板思維。
而上個月 Michelle Ryan 在《Women Unlimited》影響力大會中便提到,在談女性高階領導者時,不能單純只看數量,而是要了解他們為什麼(Why)、何時(When)、如何(How)成為領導者的,如此才能更客觀評斷一個人的功過成敗。
你該知道職場發生什麼事
帶寵物上班、提供 SPA 水療、離婚假... 為了找人跟留人,企業福利不斷推陳出新,沒有最特別只有更特別,而最新最熱門的福利,是「不用穿鞋子」。
近年職場吹起休閒風,不再以穿套裝打領帶為唯一。為了更舒適,包含 Cursor、Speak、Thinking Machines 等新創公司還興起無鞋政策(no-shoes)。這些公司認為不穿鞋會讓上班狀態更輕鬆,有助激發員工創造力,增強團隊凝聚力與情感連結(這邏輯是?),尤其在高壓環境中,不穿鞋的舒適感能有效緩解焦慮。
而不支持的聲音則認為,不穿鞋恐會造成衛生問題,也影響公司形象,令人感覺不夠專業,甚至忽視了有些人可能會因此感到不自在。
創辦人 Hsin:如果去銀行辦事,發現行員沒穿鞋子,你覺得怎樣?福利本來就不一定適用所有公司,重點是要同時滿足客觀要求與員工需求。不穿鞋 OK,但最重要的是不能有味道吧。
我們繼續來聊鞋子。搭飛機時你有注意過空服員穿什麼鞋嗎?通常是皮鞋或高跟鞋,未來可不一定囉!
日本航空(JAL)繼 2020 年響應 #KuToo 運動、取消女性必須穿高跟鞋的規定後,本月中又進一步放寬:旗下六間航空公司空服員與海內外近百個機場的地勤人員,都可以選穿不限材質的黑色平底鞋(厚底鞋因飛安考量被排除),連運動鞋也「大丈夫」!
這麼做不只是因為要讓員工穿得舒服,長時間站立、頻繁走動是機場地勤與空服員的日常,而運動鞋能有效減輕雙腳負擔、讓工作更安全。更重要的是,這項改變延續了 JAL 近年積極打造 DEI 職場的方向:從去年上任的日本航空界首位女社長、開放男性化妝與塗指甲油、到女性可著褲裝等,都能看出公司確實在乎員工的在乎。
下次搭乘 JAL,不妨留意一下身旁的空服或地勤是不是已經換上了運動鞋,有時候職場變革就是從一雙鞋開始。
上週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公布全台性別友善廁所調查,從環境部列管的 831 座廁所中抽查 149 座,結果只有 5 座符合規範,合格率僅 3.4%。不合格原因五花八門,包括與無障礙或親子廁所混用、缺乏清楚標示或說明、小便斗沒有完整隔間,甚至是不存在的幽靈廁所,反映出廁所的管理與設計都需要再加強。民團呼籲環境部應先全面盤點並要求不符標準者限期改善,再談擴增數量,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友善」。
「友善職場並非指單一福利措施,而是企業在制度、文化與管理細節中,持續實踐多元共融、員工關懷與心理安全感的一種企業文化。人才重視的不只是薪水,舒適自在的職場環境更重要。Z 世代...」
【上一期】工作時就變成另一個人?|139-職場 DEI 加速報